新闻中心

《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解读
发布时间:2021-11-22 浏览次数:1304次

2021年2月20日,省政府印发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安徽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关键五年,是充满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十四五规划相关工作,作出系列部署。202012月,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发展改革委具体牵头,会同各有关方面,全面对表对标中央建议及省委建议,编制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20212月1日,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今后五年,必须围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把规划《纲要》落到实处。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一)把握战略导向,找准发展定位,坚决贯彻中央顶层设计。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十四五时期引领安徽发展的总纲领,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其他重要会议和最新文件精神,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导向,找准安徽战略定位与优势、潜力的结合点,系统谋划,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在安徽落地生根。

(二)把握历史机遇,着力开拓创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建议,在目标、任务和举措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宝贵时间窗口,锚定高质量迈进第一方阵的目标,深化改革,全面创新,奋力缩小与先发地区差距,努力实现历史性新跨越。

(三)把握根本宗旨,坚持集思广益,充分体现人民诉求期盼。坚持开门办规划,通过征求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意见、召开各类座谈会、与各市和省有关单位对接沟通、公众建言献策等途径,多渠道、多领域、多方面听取意见建议。累计收集意见建议2210条,有1475条全部或部分吸纳到规划《纲要》中,转化为重要任务或创新举措。

(四)把握务实有效,谋深谋实抓手,注重各项措施的可操作性。围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提出一系列可操作的针对性举措,设置若干实化和量化专栏,形成总体目标重大任务重大举措重大工程项目保障机制的有机体系。规划《纲要》共设置19篇、78章,34个专栏、12图表。第一篇是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分析十四五发展环境,提出十四五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二至十八篇是主要任务,主要明确发展的具体举措、实施路径和政策取向;第十九篇是规划实施保障。

三、起草过程

根据省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省发展改革委从2019年6月开始启动《纲要》编制工作,经过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提出规划基本思路、起草规划《纲要》等多个阶段。过程中,坚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加强与国家规划《纲要》的紧密衔接,最终形成11.5万字的规划《纲要》文本。今年1月上中旬,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常委会听取了“十四五”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省政府先后召开第128次常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进行了审议;1月22日,省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2月1日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批准;2月20日省人民政府印发实施。

四、工作目标

综合考虑国家所需、安徽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对未来五年,明确了“十个新的更大”目标要求,对未来十五年,展望了“九个新”的远景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总目标,这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核心内涵。

总的来看,五年后的安徽,经济将更加富强,经济总量将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并争先进位,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位势和影响力将全面提升;五年后的安徽,百姓将更加富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升,文化自信更趋坚定,社会更加平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五年后的安徽,生态将更加美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

同时,规划《纲要》还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等5大类27个量化的主要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到202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万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这些核心指标是省委、省政府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反复斟酌的结果,所定目标稳妥可行、鼓舞人心、提振信心,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五、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两个更大”目标要求贯穿全篇,具体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脉络阐述,从第二到第十八篇共提出17个方面主要任务。

第二到第七篇,重点是围绕创新发展,对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数字化发展、构筑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系统部署,这六个方面相互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注重整体把握、协同推进。

第八到第十二篇,重点是围绕协调发展,分别提出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新型城镇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文化发展等任务举措,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十三篇,重点是围绕绿色发展,提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具体任务。

第十四篇,重点是围绕开放发展,提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具体任务。

第十五到第十八篇,重点是围绕共享发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统筹发展和安全、民主法治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1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具体是:

(一)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打造“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升级版为战略牵引,系统化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安徽。规划《纲要》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聚力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等七个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工程、科技重大专项、新一轮“江淮英才计划”、合肥滨湖科学城重大工程等。

(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规划《纲要》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四个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和“个十百千”工程等。

(三)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安徽担当。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安徽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有条件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安徽作为。规划《纲要》从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全面拓展消费需求、精准扩大有效投资、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作出部署,包括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等。

(四)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江淮。加快推进数字化发展将是“十四五”时期有别于其他时期最重要的地方。规划《纲要》从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等四个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实施“皖企登云”提质扩面行动,完善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全面升级打造“皖事通办”平台,构建数字化应用场景,实施数据要素流通工程等。

(五)构筑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不仅有利于拉动投资、扩大消费,也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就业。规划《纲要》从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交通强省、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推进安徽水网工程建设等四个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加快推进5G规划布局和基站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安徽”“高速公路上的安徽”“航道上的安徽”和“翅膀上的安徽”,推进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建设,加快大江大河治理等。

(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新发展阶段,安徽全面深化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关头,更需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规划《纲要》从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地方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四个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等。

(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安徽样板。安徽是全国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之一,也是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十四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规划《纲要》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分类梯次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等工程和行动。

(八)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一圈五区”协调发展。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差异很大,多样化省情特征决定了多样化的区域发展条件。“十四五”时期必须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规划《纲要》从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高质量建设“一圈五区”、推动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深入实施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深化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皖北地区振兴发展、深入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工程等。

(九)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新型城镇化是扩内需最大潜力所在。“十四五”时期必须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统筹推进人的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规划《纲要》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落户意愿,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实施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工程、城市更新行动等。

(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拥有的重大战略机遇。“十四五”时期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着力推进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从全面推进与沪苏浙协同合作、大力推动五个“区块链接”、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方面作出部署。

(十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面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凝聚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强大正能量。规划《纲要》从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实施全媒体传播、文化惠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产业优化升级、“五个一批”精品打造等工程。

(十二)践行“两山”理念,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满足全省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的责任担当。规划《纲要》从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作出部署。

(十三)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规划《纲要》从高质量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协同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9+3+N”专项推进行动,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合作,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包容力、承载力、影响力的开放平台等。

(十四)提高教育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和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规划《纲要》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健康安徽建设、实施积极的人口发展战略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一老一小”服务等工程。

(十五)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规划《纲要》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就业创业和技能培训重点工程、全民参保计划等。

(十六)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安全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规划《纲要》从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等方面作出部署。

(十七)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提升民主法治化水平。规划《纲要》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法治安徽建设等方面作出部署。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推进机制。根据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强化部门联动,分类部署实现《纲要》主要目标指标,有力有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实施,加快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尽早落地见效。将省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加强规划主要目标指标统计监测,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评估体系,强化监测评估结果运用。

(二)体系化推进规划实施。加快推进省级国土空间规划、重点专项规划、一般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抓好省市县发展规划的联动实施,尽快形成全省三级四类规划体系。

(三)强化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进一步完善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和分层分级调度机制,形成省、市、县合力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项目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标志性项目开设绿色通道。健全双招双引推进机制,加快项目落地实施。

(四)持续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通过图说、数说、音频、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让群众了解、熟悉规划,参与到规划实施中来,形成全省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促进规划有效实施。